摘要:最明显的是《淮南子·精神训》: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 ...
此时代之诸子,司马谈将其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云:至孝文皇帝,天下众书,往往颇出。不过在旧制度未摇动之时,只其为旧之一点,便足以起人尊敬之心。
一时蓬勃之思想,亦至是而衰。人既有注重理论之习惯,于是所谓名家坚白同异等辩论之只有纯理论的兴趣者,亦继之而起。而是时尚有分封子弟诸国,迨至七国反后,又严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诸侯王惟得食租衣税,又多以事失侯。(今所传孔子以前之私人著述皆伪书,《老子》一书亦系晚出,详下。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春秋以后,言论思想极端自由之空气于是亡矣。旧文化旧制度愈崩坏,思想言论愈自由。从《庄子·列御寇》篇所载庄子将死时与弟子关于是否厚葬的一段精彩对话,可知这位哲学家真的实践了他所谓大块载我以形……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可谓生得逍遥,死得潇洒。
如果明白了大一小一的道理,那么另外的几个命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庄子则以无情而求不伤其身,以无用而为予大用,以无己而用诸己,在这近乎悖论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昏上乱相、仅免刑焉的社会的折射,可以听到对递相为君臣、相刃相靡而损乎其真的世道的抗议。但杨朱说得大了,故孟子力排之。庄子早年曾在蒙做过漆园吏,也就是说,他并非一开始就超然物外,而是也曾被世所用。
这段话说明了惠施为什么被魏国旧卿视为新娶妇一一惠施原本属布衣之士,同庄子一样是平民知识分子。《庄子·至乐》篇云:庄子妻死,惠子吊之。
庄子认为,这种从概念分析中得出的万物统一性并非以道观之的冥同,它仍在作理性的计较,作朝三与暮四的区别,因此他说: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0页。惠施弱于德,强于物,儒、道两家对德的理解不同,但用这句话批评惠施却是两家都可以接受的。依此客观的条件,只能说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而不能说天比地卑,山比泽低。
《吕氏春秋·淫辞》篇云: 惠子为魏惠王为法。既然它们的本质构成相同,那么它们之间可谓没有尊卑的差别了。在《庄子·人间世》篇中有几则关于被世所用和不被世所用的寓言,作为一篇之总结的一段话说: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恍惚之言,恬淡之学,天下之惑术也。
《韩非子·说林上》载惠施对陈轸说: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燕在北,越在南,齐在东,秦在西,它们之间的距离比起无限大的大一来,也是近似于零的。
惠施为什么要提出大一和小一的概念?这从《庄子·知北游》篇中可得到解释: 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遍)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就在这种对辩的三分法中,荀子更透露了对小人之辩的杀机:圣王起,所以先诛也,然后盗贼次之。
注释: [1]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22页。钱穆谓:惠施忧魏者深矣,要为异于三晋权诈之士也(《惠施公孙龙》)。《徐无鬼》篇云: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他的思想饱含了对社会黑暗、生活酸楚、世态炎凉的人生体验,说他的思想形成于中年时期是比较合理的。惠施卒以善辩为名,而荀子对何为辩之善作了严格的划分,他说: 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荀子之仁学的核心是礼论,在荀子看来,与其礼之理相违背的也首先是辩者之辩。
(《荀子·天论》) 除了这种对辩的二分法之外,荀子还有三分法,即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荀子·非相》)。以此知惠施学问广博,著述宏富,而其思想与庄子不合。
这段对政界官场相互倾轧、争宠的揭露,可谓是惠施遭受各方面排挤和攻击的经验之谈。侯外庐等在《中国思想通史》中所作惠施年行略表云:公元前334年,惠施三十六岁,为魏相……公元前322年,惠施四十八岁,被张仪逐至楚,转入宋。
庄子在说劳神明为一……谓之朝三时,提出与之相对的概念: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
……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接下来,《天下》篇列举了惠施历物之意的十大命题。与惠施的命运相比,庄子要幸运得多。我倾向于后一种可能性。
庄子似乎早已预料到这种结局,并预设了对付的办法。庄子是否真的曾被楚威王许以为相,今人也无从确考,但那两段话确实表明了庄子不为世用、不与当时的统治者合作的态度。
……利民岂一道哉?当其时而已矣。这样,庄子就视丧其足犹遗土也(《庄子·德充符》)形固可使如稿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庄子·齐物论》),他的人之情便泯灭了。
为法已成,以示诸民人,民人皆善之。如果说在此之前惠施与庄子已有过交往,而惠施不知庄子如此之清高,那么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惠施对庄子知之不深。
而民人皆善之,这说明惠施所立之法照颇到一般民众的利益。我在拙著《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试解惠施的几个命题一节中,曾尝试从气论哲学的角度对惠施的历物之意作了诠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庄子把通过仕途而得富贵比喻为在骊龙颔下得珠,他对谄媚于君王而侥幸于富贵者更有舔痔之讥(见《庄子·列御寇》)。
后面这段话可能不仅是惠施对其强国之策因有各方面的掣肘而不能顺利施行的感慨,而且是他对泛爱、去尊、偃兵、止贪争的社会理想在当时不可能实现的感慨。前者的道路是退隐逍遥,后者的道路是进取致用。
身处昏上乱相之间,欲无惫而不得,庄子不能不发出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的感慨。哲学家的命运不足以用其穷达生死来说明,最重要的还要看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发生了何种影响以及受到后世何种的评价。
《庄子·德充符》篇云: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用我们今人的哲学术语说,这是一种自然哲学或素朴的自然辩证法思想。